所在位置:首页 > 品牌监测 >
智能家居有看点!智能坐便器首份行业报告
[导读]一、产能:国内智能坐便器总产量增长35.5% 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现身中国市场的智能坐便器,在2013年以前,都处于年均销售量10余万台,年营业额不到20亿元人民币的小众水平...
一、产能:国内智能坐便器总产量增长35.5%
报告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现身”中国市场的智能坐便器,在2013年以前,都处于年均销售量10余万台,年营业额不到20亿元人民币的“小众”水平,直到2015年初吴晓波撰写的“到日本买只马桶盖”文章引发热议后,消费者对智能坐便器产品关注度逐渐提升,市场拉动情况下,企业才纷纷增开生产线,扩大产能。
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智能坐便器(包括分体和一体智能坐便器)生产能力为480万台,相比2014年的360万台整体增长33%;而国内智能坐便器总产量为340万台,比2014年的245万台上升35.5%,其中出口量约占四成,以返销日本为主,少量出口到欧美等地区,内销和处于流通状态产品仅200多万台。
产能扩大主要来自于新增企业和原有企业的扩大产能,浙江、广东、上海等地涌现不少以智能坐便器为主营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一些陶瓷卫浴企业增开生产线,或引入智能坐便器产品,沿用原有的卫浴品牌。另外,海尔等家电企业也开始导入智能坐便器产品。
二、产业规模:智能坐便器行业生产经营企业近200家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智能坐便器行业生产经营企业近200家。企业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专业生产电子电器产品发展起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台州、杭州、深圳、上海、广东等地;二是由建材卫浴企业衍生智能坐便器产品从而发展起来的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佛山、福建南安、河北唐山、江苏苏州以及重庆和成都等地;三是家电型企业把智能坐便器作为家电产品来生产经营的企业。
整体来看,目前,智能坐便器国内市场主流品牌近20个,其中比较活跃的内资品牌有箭牌(ARROW)、九牧(JOMOO)、恒洁(HEGII)、星星便洁宝(BJB)、特洁尔、惠达、荣事达、怡和等;外资品牌则有松下洁乐、TOTO、伊奈(INAX)、美标(AS)、杜拉维特(DURAVIT)、科勒(KOHLER)、吉博力等。
三、市场:销量增长80.5%,普及率仅为1%
报告显示,智能坐便器普及率最高,市场发展最成熟的是日本,市场普及率达到76%,其次是韩国,普及率接近50%,中国台湾地区的智能坐便器普及率约为25%,欧美地区因消费人群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与亚洲国家不同,因此智能坐便器在欧美市场的普及率非常低。
相比日韩与台湾,智能坐便器在我国还处于导入期,到2015年,中国智能坐便器市场累计销售量约500万台,目前市场保有量估计有300~400万台,普及率仅为1%,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普及率也仅为8%和5%,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普及率几乎为零, 不过,这样的市场保有量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智能坐便器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可待挖掘,去年的市场销售情况就体现出整体向上的态势。
报告显示,2015年,智能座便器国内销量为195万台,相比2014年的108万台增长80.5%;销售额为43.9亿元,相比2014年的24.6亿元增长78.5%。此外,智能坐便器这一产品在线上渠道的销售节节攀升,根据发展报告,2015年,智能坐便器在京东、天猫、淘宝等各大电商平台的销量约为14万台,占市场销售总量的7%~8%,同比上升超过300%。
四、预测:2016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整体来看,2016年中国智能坐便器市场依然会保持上升态势,但增长速度不会超过2015年。随着家电企业陆续进入市场,销售通路也将逐渐拓宽,国美、苏宁、大中电器、各地家电卖场等传统家电分销渠道将会继续加大力度全面铺开智能座便器,销售份额预计会大幅度上升,此外,房地产精装修渠道将会成为未来几年智能坐便器新的销售增长点。
另外,如果按照4亿家庭计算的话,意味着我国智能坐便器有将近6000万台的市场,产值在1200亿元左右,因此智能坐便器在我国的市场前景极为可观。《报告》预计,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持续关注智能坐便器产业,2016年智能坐便器产品社会关注度将会稳步提升,是行业发展的机遇。
与此同时,我国智能坐便器企业在技术上与国外企业还存在差距,人才储备相对缺乏,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活动少,行业整体技术力量薄弱,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对外依赖度较高。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朱军表示,国内智能坐便器行业,尤其是内资品牌企业应加大技术投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技术水平,以保证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此外,大多数企业销售渠道发展尚不成熟,仍处于摸索期,我国智能坐便器相关标准还不完善,消费者对产品使用还存在认知误区,这些都成为我国智能坐便器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利因素。智能坐便器产业在中国发展任重道远,行业发展还将面临很多困难和阻碍,要从企业经营、产品开发升级、市场发展、行业竞争以及法规政策等多个角度规划、规范行业发展。